长宁县江夏文化研究会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读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上传时间:2025-10-31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人:长宁县江夏文化研究会

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读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樊 锐 学习时报

2025年10月31日 18:05 北京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是2024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收录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这篇重要文献深入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阐明了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和必须把握好的重要问题,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篇章,为新征程上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锚定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党的十九大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出全面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提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全党全社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了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的能力水平,增强了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谋划部署文化强国建设,为在新起点上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这篇重要文献中,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了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指出我们“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文化创造生机勃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加繁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还深刻分析了建设文化强国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他指出,“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文化强国建设仍然存在短板和不足。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必须主动识变应变求变。

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这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重要文献中首次提出“文化四力”,强调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从理论高度、精神厚度、价值温度、国际广度等四个维度着力,彰显了我们党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五方面部署

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在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五方面部署,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提供重要指引。

一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文化发展进步,带领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这意味着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在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互联网,“最关键的,就是必须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原则落实到位,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能力,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当前,面对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的深刻变化,“文化领域治理能力”被提出,从“管理”到“治理”的变化,是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课题。  

二是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就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要求“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改进文化创作生产流程”,“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明确了信息化条件下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三是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也是贯穿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和鲜明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文化创造核心在人”。一方面,要把育人才、建队伍作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另一方面,完善符合文化领域特点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激励机制,营造识才、重才、爱才的良好政策环境。

四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两创”方针,深刻回答了关系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另一方面,“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这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更全面、更有力的保障支撑。

五是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家文化影响力竞争也日趋激烈,“要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同时,我们要强化用文化同世界对话的理念,“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动更多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反映当代中国生活、具备国际文化视野的作品走出国门”。这对我们进一步做好外宣工作,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读懂中国提出了新的要求。

建设文化强国要汇聚起强大合力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图景,书写着新时代中国澎湃恢宏的文化气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文化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一方面,要“加强党中央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文化建设领导管理体制机制,搞好规划设计、统筹协调、任务分工、督促落实”。文化建设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始终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巩固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这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在这篇重要文献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表明党的文化领导权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方向、道路和原则,不允许有任何思想含糊和实践懈怠,必须抓好落实。

另一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干部配备、人才培养、资源投入等工作,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起文化强国建设的强大合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委、政府、社会、个人都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形成强大合力,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5年10月31日第4版

本期编辑: 季思含

研究会公告更多

法人微信号

法人微信号

扫描二维码加好友

关闭
会员注册请等待工作人员审核通过! 关闭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会员登录

我要应聘 关闭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