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县江夏文化研究会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李毅: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

上传时间:2024-03-13 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发布人:长宁县江夏文化研究会

李毅: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

李毅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2024-03-13 08:38 北京

●“第二个结合”既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走来,也是从中国的历史深处走来,不仅坚守了中华民族的“根脉”,也赓续了马克思主义的“魂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源头活水


●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要知其所来,增强坚定文化自信的定力;识其所在,增强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自觉;明其将往,坚持走自己的路


●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三者之间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内含逐层递进和逐步跃升的逻辑关系,共同指向在实践创造中开展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推动文化进步


文化立心铸魂,思想定向领航。新时代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复杂局面,面对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风险挑战,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与时代同行中应运而生并丰富发展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


“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第二个结合”的地位和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习近平文化思想,其“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强调的既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也阐明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


“第二个结合”既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走来,也是从中国的历史深处走来,它以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为前提,以互相成就为指向,不仅坚守了中华民族的“根脉”,也赓续了马克思主义的“魂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源头活水。“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改变中国的“第二个结合”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第二个结合”,不是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扭在一起、各行其“脉”,而是两“脉”贯通,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第二个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扎根中华文化沃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深刻总结,也是我们不断汲取思想精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这不仅使我们党能够更加全面系统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且能够更加深入具体把握文化发展规律,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样的意义,正在于通过“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第二个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中国内涵、中国特色,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立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是接地气、有温度、得民心的科学理论。作为这一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人民至上,饱含人民情怀,始终把服务人民、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刻回答了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彰显了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


坚持文化服务人民。“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需要物的全面丰富,也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坚持走进人民心中。“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这就要求广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


坚持汇聚民心民力。“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不仅需要丰裕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先进思想文化的精神指引。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特质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文化自信进行论述,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立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坚定文化自信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


“知其所来”,增强坚定文化自信的定力。这体现了历史自信与文明自信的统一,揭示了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内在机理和精神动因。中华大地锦绣河山,滋养了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识其所在”,增强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自觉。这体现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强的统一,诠释了文化自信的生成条件、深层机理和发展走向。要深刻认识到“中国走上这条道路,跟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坚定文化自信,就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巩固好文化主体性,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明其将往”,坚持走自己的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力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坚持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将中华文化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推动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使命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首次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必须肩负起的新的文化使命,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三者之间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内含逐层递进和逐步跃升的逻辑关系,共同指向在实践创造中开展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推动文化进步。


中国共产党人秉承人类发展之大道,承继中华民族精神之伟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担负着历史和时代重任。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曾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今天,我们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潮中,也必将迎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光明前景。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深刻回答“中国之问”的同时,也深刻回答了“世界之问”。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出了人类文明的新路径。这一思想创造性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注重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来审视人类文明发展问题、世界现代化建设问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世界贡献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西方中心论”,开创了发展中国家文明发展的光明前景;超越了“文明冲突论”,贡献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智慧;超越了“国强必霸论”,高举起全球合作共赢的鲜明旗帜;超越了“历史终结论”,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5000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持团结奋斗,努力创造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努力创造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努力创造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人的全面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创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创造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我们坚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世界贡献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与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来源:解放军报】

研究会公告更多

法人微信号

法人微信号

扫描二维码加好友

关闭
会员注册请等待工作人员审核通过! 关闭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会员登录

我要应聘 关闭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